第(2/3)页 “许院使,朕方才说到哪了?” “陛下,您刚刚说到蚊虫是寒热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。” 安然立于软榻前的太医院使许璟,眼观鼻,鼻观心。整个人就如同一个木头人似的,对于皇帝刚刚批复的奏本,他是充耳不闻。 不过当他听闻皇帝的问话后,立即在第一时间内恭敬回复道。 “对了,是寒热病一事……” “天分四季,北方还好说,这到了酷夏时节,南方水泽丰富,湿热潮闷,蚊虫肆虐。如若城内水道不通畅,街头巷尾的粪坑、污水沟清理不及时的话,朕能想象到那乌泱泱的蚊虫蜂拥在一起要吃人的样子。” “在治疗寒热病这一方面,许院使懂得多少?” 寒热病,又叫打摆子,正儿八经的学名便是疟疾了。 这种疾病,在后世国内已经是见不到了。患上此病的,绝大多数的患者,都是从非洲那片地被蚊虫叮咬以后感染上的。 不过现在可是大明朝,刨除天灾瘟疫,这种致人性命的疾病,年年从头至尾,都是南方各地百姓最害怕染上的一种疾病。 “陛下,《圣济总录》中有明确记载,治暑毒热痢,青蒿叶一两,甘草一钱,水煎服即可。” “只不过…非经验丰富者,很难确定染疾之人是否患了寒热病。尤其是当患者自行发热出汗或是按照普通热病治疗以后,到了那个时候,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郎中,也很难断定出患者是否得了寒热病,待到蛰伏期一过,大病便会彻底爆发出来,至此,一切…皆已晚矣。” 听闻太医院使许璟口中之言,王迪愣神了一下。 他是真没有想到,几百年前的古人,竟已有了针对疟疾的明确治疗方法。 当然了,有了治疗之法并不算万事大吉了,难的是要如何断定患者得了疟疾。 毕竟疟疾初期症状和普通热病,也就是和正常的感冒发烧没啥两样,万一被误诊‘治好’了,待到间歇期一过,那患者便算彻底玩完了。 “许院使说得没错,青蒿的花叶,便是治疗寒热病的关键所在。” “传朕旨意,全国范围内找精通伤寒一脉的医生,看看能否将寒热病从预防到最终治疗整理出一份规范化的医书。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,也足以令尔等名垂青史,受后世子孙感恩。” “朕,更是重重有赏!” 怎么确认患上疟疾,放在后世,仅需通过检查血液中是否含有虐原虫便可一目了然。 但放到大明朝就不同了。 目前王迪只能是以皇帝身份,集全国之力,许下重赏和名誉,看看仅凭中医之道,是否能将疟疾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。 而王迪之所以如此关心疟疾一事,自然也是想尽最大的可能,去减少非天灾、战争、瘟疫带来的人口死亡数量。 从袁彬口中他已经得知,目前户部登记在册的全国户数,不过是九百多万户而已。 即便算是士族豪绅庄园中隐瞒不报的黑户人口,目前大明朝的实际人口总量,恐怕也没超过六千万这一数量。 不到六千万的人口,距离一个亿的小目标,可是差了将近一半的人数呢…… 第(2/3)页